《南方周末》在2015年12月习近平考察广东三周年之际推出万余字的长篇特别报道——《习近平改革这三年》,这篇文章披露了习近平当时考察的诸多细节,对三年来全面深化改革的起点、路径、成就以及接下来面临的阻力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干货很多。
三年前,习近平上任之初首次南下考察,媒体发现他的考察路线与邓小平在1992年“南巡”时的路线基本一致。关于邓小平南巡的重要意义,无需再作赘述。这篇报道称习近平此举是“接过了邓小平的发令枪”,在改革开放先行的广东省再次发出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动员令。彼时的习近平,作为新一届的领导人,踌躇满志;彼时的中国,改革开放三十余年,已经进入改革深水区。与三十年前中国开始在改革开放的跑道上大胆挣脱束缚撒脚狂奔相比,习近平上任初期,中国这个巨人开始显出一丝疲态,即使他仍然加速,即使他已经甩开了不少人,但也许是大家对他的期望已经不自觉的提高太多,旁观者唱衰的声音开始趁机显现。面对当时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矛盾和党自身发展出现的腐败问题,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上任后,在深化现有改革体系的基础上开始重拳出击,推进一系列更深层次、更有针对性的改革。报道中说,习近平去湖北、广东等地考察,正是中央对如何推进改革进行了长达一年的准备期的两个重要“节点”。
治大国如烹小鲜,改革需要魄力,更需要智慧。执政三年来,在不同场合习近平以不同方式阐释了自己的改革之道。湖北之行,他不仅第一公开提出了改革的“五大关系”,也第一次公开表露了改革要解决的“六大问题”。“这是对湖北的讲的,也是对全国讲的”。习近平如是说。湖北之行因此被媒体称为是习近平改革理念的定调之行,三中全会之后的很多改革思路,都始于此。
报道还披露了好多有趣的细节。三年来,很多改革,如在提出要将市场在资源配置的作用由“基础性”上升到“决定性”时,最后就是习近平一锤定音。但涉及到法律,无论是自贸区试验,还是计划生育政策调整,都是全国人大通过后方才实施,以前法律为改革开绿灯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依法治国,也是习近平这三年来不断强调的。改革是一个立体工程,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司法的改革等一些列改革都要坚决跟上。而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提升,在“反腐风暴”中习近平的决心体现得淋漓尽致,老百姓的反馈也最为热烈,八项规定、群众路线教育实践等各项举措 ,赢得了广泛的群众支持和民心所向。习近平在西柏坡参观毛泽东旧居时,强调:“要使我们的红色江山永不褪色”。
习近平执政的这三年,是锐意改革的三年,是迎难而上的三年,是智慧与魄力并存的三年。报道还回顾梳理了财税改革、自贸区试验等一些列改革的有效进展。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输不起的战役,而这场战役的领导者习近平,已经给了我们太多的期待和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