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评论] 取消事业编制让医改“一身轻松”

2016-01-26 14:02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高校、公立医院或不纳入编制管理?这个说法源自2016年1月15日在京举办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最新动态及热点问题高峰论坛”上相关部委官员的表态。该人士表示,今年重点要研究编制创新改革,特别是高校、公立医院不纳入编制管理后对相关改革的影响。(1月25日《中国经济周刊》)

取消事业单位编制,医疗系统显然已走在了前面,当事业单位编制创新改革仍处于摸索阶段之时,已有一些地方针对公立医院进行了编制改革。譬如,北京市于2015年5月出台政策,规定将随自然减员逐步收回公立医院的编制;同年6月,深圳市规定公立医院将不再实行编制管理,3年内深圳3万医生将与编制脱钩。

收回编制,并不能否定它在医疗管理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核定一家医院的编制,再根据编制总数给予财政拨款,是政府管理公立医院的重要手段。多年来,通过编制管理,优化了医院内部秩序,调动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也控制了医院的发展规模。然而,这种管理也存在不少弊端,并且随着医改的深入,编制已成某些方面最大的“绊脚石”。

医疗系统之所以迫不及待去编制,是因为编制已严重制约了医改进程。比如,医生多点执业之所以难推进,是因为编制捆住了医生的手脚。有编制就意味着更好的保障和更光明的前程,医生不愿轻易失去编制,即使没编制,也想在一家医院“熬编制”。而一旦选择多点执业,医生难免担心失去编制,或失去编制所代表的福利。而在医院管理者看来,有编制既意味着更好的保障,同时也有相应的责任,医生得到医院在编的好处,却跑到其他医院打零工、捞外快,院长们心里难接受。

编制更关系到社会公平,影响到医务人员的薪酬制度改革。在一家医院里,同样是医生,却存在编制内外之分,有编制的,工资高、福利好,俨然是医院的真正主人;没编制的,即使干活更多更累,也属“二等公民”,福利待遇差很多,关键是没有归属感。都是医院的职工,都一样救死扶伤,不应该将人分为三六九等,医生的身份都难统一,薪酬改革就失去了公平基础,难以达成基本共识。

医改到了深水区,遭遇到人事制度改革这一瓶颈,最核心问题就是编制问题,这道坎如不能通过,许多措施将难以推进。只有逐步收回直到取消医院编制,医生才敢大胆往前走,多点执业、薪酬改革、分级诊疗等医改难题将迎刃而解,医改的一些重要举措有望突破瓶颈,变得轻松易行。因此可以说,不管取消事业编制在其他行业和领域是否可行,但在医疗领域则不仅可行,而且具有紧迫性。

新闻细读:人社部官员:高校、公立医院或将取消事业编制

责任编辑:池青(QU0010)  作者:罗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