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全球气候变暖的重大挑战,减少碳排放和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已成为世界各国当今和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之一。以驱动电力化和能源多元化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代表了汽车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目前,在汽车产业发达国家,为达到其碳排放指标,油电混合动力系统已实现了规模化应用,其中弱混合和中度混合集中在中低端车型,强混合多用在高端车型。以动力蓄电池为能源载体的纯电动汽车,由于其续驶里程短、充电时间长的缺点,目前主要集中在特种车辆领域。日本丰田公司2014年正式向市场推出氢燃料电池汽车,引发业界对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关注。虽然目前氢能源基础辅助设施极度缺乏,但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氢气加注时间短、续驶里程长以及零排放优点,正好弥补了蓄电池纯电动汽车的缺陷。
我国的电动汽车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变大,基本建立了一套较完整的技术研发体系和产业链。在中央和地方政府各种政策的支持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从2013年不足2万辆,激增至2015年近38万辆。但同时也应看到,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尚存类似传统汽车产业“大而不强”的风险。行业内研发投入不足,核心技术不成熟,产品成本过高,市场上地方割据,盲目产能扩充以及辅助设施不健全等问题,仍然制约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纵观全局,发展新能源汽车,需要三位一体的架构布局,即国家要有战略,节能、减排、产业转型缺一不可,新能源汽车相关的创新技术体系及产业链的建立是我国汽车乃至整个工业体系未来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保障;行业要有投入,汽车企业以及能源企业必须着眼未来,短期市场产品计划和长期企业技术规划统筹协调,不断加大对新技术的研发投入;基础和应用技术研究要同步推进,针对我国技术基础薄弱但又面临节能减排的紧迫现实需求,在新能源汽车相关领域,统一协调规划面向基础和应用的技术研发体系,不顾此失彼,不相互竞争资源投入,从而确保我国基于创新技术体系的产业化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