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是一场大考,但这场大考的对象不仅是铁路部门,在我看来,春运是一场“全国大考”。如果春运是一场“运动会”,管理部门就是组织者,也是第一责任人。其是否尽职尽责,将直接决定春运这场“运动会”最终效果。譬如高速公路收费,如果在整个春运期间都减少收费或不收费,开私家车回家过年的人就多,这等于又从一个渠道为春运人流“分流”。
一票难求的困境总会催生对铁路部门的抱怨,客观而言,中国的铁路事业在这些年取得了很大发展,买票的流程、手续相比以前有很大进步,一票难求的局面多多少少得到缓解,但民众的抱怨似乎一年比一年炙热。然而,化解春运难题,需要公路、铁路、民航、水运等交通部门以及政府、公众形成合力,不能把春运重担都交给铁路来扛。
面对春运的滚滚人流,以及由此带来的交通、食宿等一系列问题,城市是手足无措?还是应对自如?这就需要城市发展“表里如一、内外兼修”,城市软硬件建设协同提升,既有外观的美丽,也有内在的品质,只有城市软硬件建设协同提升,才不会在春运时手足无措。
铁路部门在提升运力方面也是脑洞大开!从2016年1月10日零时起,全国铁路将实行新的列车运行图,增开旅客列车285.5对,其中增开动车组列车281.5对。届时,全国铁路开行旅客列车总数达到3142对,其中动车组列车1980.5对。这都是铁路在客流预测的基础上制定临客开行方案,确定客车开行的方向、次数,合理安排人力物力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使铁路运能与市场需求无缝对接。
春节举家团圆这种沉甸甸的传统文化,二元制的户籍结构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形成了大量民众在外务工、回家过年的刚性市场需求,决定了春运现象不可能很快消失。春运难,很大一部分原有是由于客流严重不平衡,而客流的严重不平衡源于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这不止是需要铁路来反思,应该是整个社会都应该想到的问题。
春运大考是典型的“中国式难题”,解开这个难题需要立足复杂的中国现实;破解春运难题,不是哪个人的问题,也不是哪个部门的问题,需要通力合作。
铁路部门是春运的大头,但不是全部。公路、民航等部门,也应该结合自身优势,为公众提供便捷和多元的出行选择,优化春运出行的结构。政府部门也应增加更充足的运力,提供更人性化的购票服务,为弱势群体开辟绿色通道。可见,只要服务到了温馨的点上,春运的感觉也就没有那么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