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22日,政协北京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和北京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正式召开,两会一年间,政协、人大如何履职,如何推动北京各项事业发展,成为2016“两会”代表、社会各界热议的内容。政协开幕首日,疏解“非首都功能”成为“两会”、“两会”代表、社会热议内容、热词。
疏解“非首都功能”,是北京市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关键环节、重中之重。确定了有序疏解、控制总量与疏解存量双管齐下、严格落实各类功能禁止和限制要求、坚持市场和政府两手用力、以倒逼机制和激励机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按照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推动北京各项工作开展,成为2015北京“两会”重要内容。一年之间,疏解“非首都功能”北京都做了哪些?2016年北京“两会”在疏解非首都功能方面有何新举措?京津冀一体化国家战略之下疏解非首都功能成热议内容、热词也就成为了必然。
2015年,以北京通过《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为标志,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成为北京攻坚克难同时又充满机遇的“大考”。 “控”与“疏”双管齐下、“市场”与“政府”两手用力、“疏解”与“提升”同步推进的疏解“非首都功能”的总体指导思想下,2015年北京在疏解“非首都功能”上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嫁女”的心态积极为疏解创造便利条件、发挥政府应该发挥的作用,换来的,是凌云、动批、大红门服装市场等动迁,成为北京在“非首都功能”疏解等方面的标志性“动作”。聚焦通州、通州将成北京市“行政副中心”、加快行政副中心规划建设、2017年底取得明显成效的2015北京市城市布局的举措,成为2015北京在疏解“非首都功能”方面绝对称得上“大动作”的大举措,换来的,是京津冀一体化国家战略格局下、北京市委市政府从自我做起疏解“非首都功能”责无旁贷的担当。而其他的加强与津、冀两地在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协作、充分发挥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辐射带动作用、完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推动区域创新资源整合共享等,成为2015北京在疏解“非首都功能”方面与其他区域尤其是津、冀两地协作、共进退的典范。
2016北京“两会”,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一重要而艰巨的工作成为政协委员、人大代表重点关注的领域,委员、代表在古都保护、人才引进、文化建设等方面就疏解“非首都功能”各自提出自己的建议,北京市19日召开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经验交流会、与会13家单位、企业、院校介绍各自在疏解功能、转型升级、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经验等2016北京“两会”前后围绕疏解“非首都功能”所发生的一切,让社会、公众看到了2016年北京在疏解“非首都功能”的聚焦点、着力点。“转的出、稳的住、能发展”的北京2016疏解“非首都功能”年度计划,需要的是聚焦平台、产业和政策三个平台。会同天津、河北统筹规划和集中建设一批专业化的产业转移对接合作平台,规范疏解的秩序和布局;抓紧制定4类非首都功能重点领域疏解计划,集中力量推动一批区域性批发市场和一般性制造业的疏解,同时抓好部分学校、培训机构和医院的疏解,严控高耗水农业生产功能的发展,高水平规划建设行政副中心;坚持问题导向,更注重利用经济手段引导企业调整退出和转移疏解等2016北京将聚焦的三个方面,成为2016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重点工作内容的同时,无疑为“两会”成热议内容、热词的疏解“非首都功能”增加了可操作、可完善、可修改的实实在在的内容。
北京,不仅是北京人的北京,更是全国人民的首都。城市功能定位之下,北京这座城市、生活在这座城市的北京人,无疑要为北京的另一个称谓“首都”做很多、甚至付出很多。2016北京“两会”,疏解“非首都功能”成热议内容、热词,很大程度上源于北京这座城市的特殊地位、与全国其他城市相比迥异的城市定位。期待2016北京“两会”在疏解“非首都功能”方面能做更多、规划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