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政府拟研究退休人员缴纳医保费用的消息公布后不久,医疗保险基金的收支矛盾再次进入公众的视野。此次,相关部门将着力于研究如何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即遏制“过度医疗”环节中巨额医保费用的流失。此举被受访人士解读为与“开源”并举的“节流”。(1月22日《第一财经日报》)
补齐医保基金缺口,办法无非两个。一个是“开源”,即增加个人缴费比例,扩大缴费人数、增加政府投入等。“开源”固然能缓解基金紧缺,但所能发挥的作用有限,个人缴费的比例已经不低,可操作的空间不大,增加的资金不多,仍难以解决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第二个是“节流”,即节省医疗支出,控制不合理增长,这方面却存在巨大潜力。因为当前三种医保都存在严重的骗保套保现象,且由于医保基金给付制度不合理、监管能力缺乏等原因,导致临床上过度诊疗、超适应症住院等现象十分普遍,大量的医保资金被浪费。
医保“开源”很容易,无非出台增加个人缴费等政策而已。相比之下,做好“节流”却很不容易,在笔者看来,首先要克服几个硬伤。
其一,要解决好监管者的身份问题。政府部门监管医保基金,其身份不够中立。特别是新农合,使用资金的医疗机构和监管资金的新农合办公室,两者同属卫生部门管理,是“父子”或“兄弟”关系,不便于监管。近年来新农合套保骗保现象较常见,与监管“家丑不外扬”、“肥水不流外人田”等有关。
其二,要解决监管技术和手段不足等问题。医学的专业性很强,诊断与用药是否合理,往往要在毫厘间进行区分,不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没有先进的监管手段,缺乏科学的监督流程,就可能找不出漏洞,更无法与医生博弈。而当前的医保资金审核员,大多缺乏临床经验和保险知识,医生凭技术优势掩盖过度医疗,他们很难发现。
其三,要解决监管的积极性不高这个问题。监管的积极性之所以不高,是因为监管的好坏,与单位和个人的收入及前途无关。套保骗保案件或过度诊疗即使发生了,那也是违法违规者的事,对监管者而言,流失的资金不属于自己,也很少因失察而被追责,把医保资金守得再好,也不会增加收入,自然难以卖力监管。
以上几个问题导致医保基金严重流失,已成业界的普遍共识。如何化解这些问题,已有一些讨论和探索。譬如从去年7月1日起,安徽开国内先河,在全省25个已实现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和新农合两项制度并轨运行的地区,开展商业保险机构经办服务试点,把原本由政府的人社部门和卫计部门经办的基本医疗保险,交给保险公司经办,解决了监管者身份不中立的问题,实现了管办分离、政事分开,这样一来,监管就不怕得罪人,也没有必要为谁护短。
而在技术上,由于商业保险公司本身就经营着商业医疗保险,多年来积累了大量懂医学、会保险的人才,尤其是医疗查勘队伍,更是当前基本医保监管人员所不能比。当然,这种模式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商业保险公司只是代管,他们监管基本医保的力度和积极性,或许不如经营他们自己的商业健康保险。因此,让商业公司管医保,还存在进一步完善的空间。但不管怎样,类似的做法值得肯定。
医保基金要“开源”但更要“节流”,在“节流”上多想办法,应作为医保基金收支平衡的重要内容,克服“节流”所面临的硬伤,应作为节支增收的重要手段。这样不仅可以缓解基金短缺难题,也有利于端正行业不正之风,并可让诊疗更客观更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