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检察院的一次例行检查,一笔高达881万元的中央财政奖励资金,却被陕西省府谷县财政局以“检察院正在调查,害怕出问题”为由一直扣留。府谷县检察院表示,当初只是例行检查,并未立案。(据1月20日《华商报》)
清代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个官员在阎王面前自称生时所到之处只饮一杯清水,以“虽无功,但总无过”自辩。阎王斥道:如果不贪就是好官,那在公堂中设一木偶,连水都不用喝,岂不更好?看了这个府谷县财政局因检察院的一次例行检查就成了吓坏的“宝宝”,将一笔881万元的中央财政奖励资金扣留3年多的新闻,笔者头脑里迅即想起了上文中的故事。府谷县财政局活脱脱就是故事中的“公堂木偶”,害怕被查出事,干脆就将这笔本该立即兑付给企业的钱“冻结”,造成企业负责人及职工多次向省、市多个部门反映,其间还经历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主题教育,如此懒政、惰政的府谷县财政局又是怎样“过关”了呢?不得而知。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央重拳出击改进党风政风,一些歪风邪气得到明显遏制。特别是“八项规定”的出台和“反对四风”的驰而不惜,铁规禁令对公职人员的约束力更严格,标准也更高,然而就因为上述原因而不做事、不办事,和“怕碗碎了就不洗”有什么样的区别呢?“高压线”、“紧箍咒”,再加上监督渠道的畅通无阻,的确让公职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压力倍增,但反贪肃纪、严格监督绝不能成为一些干部不作为的借口,不能让他们消极怠工、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就新闻中的事情而言,881万元的资金是8家企业上报申请2013年度淘汰落后产能的中央财政奖励资金,是获得上级批准的,理应及时拨付给企业,这也是财政局本身的职责所在。当时检察院的例行检查尽管对这笔资金有所质疑,财政局也该解释清楚,但是财政局3年中也不和检查院进行沟通,究竟是惊弓之鸟心态,还是做贼心虚使然呢?希望当地有关部门在问责“为官不为”的同时,也要抓住线索进行深挖,看到底有无“权力寻租”等问题。
去年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谈到惩治官员腐败和治理庸政懒政时,特别指出对“为官不为”,必须严肃问责。“堂堂正正做人、勤勤恳恳干事、清清白白为官”是领导干部的准则,无论哪一级别的领导干部,抑或其他公职人员,都必须清正廉洁,有所担当,这样才能得到群众的爱。否则,因为怕出错就高挂“免战牌”,没有“油水”就尸位素餐、敷衍塞责,不仅会贻误发展良机,而且会败坏党风、政风,因此各地必须推行权责清单制度,让他们明确自己的权力和责任。
从辩证的角度看,“为官不为”其实就是最严重的腐败,希望有关部门对为官不为者加大问责力度,让有懒政、惰政倾向的公职人员尽快抛弃这种想法,投身于干事创业的洪流之中,这样才能对得起自己手中的权力。府谷县财政局被检察院例行检查就吓坏,这样的“官场现形记”还是到此为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