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快播案的庭审吸引了大量眼球,也让许多好事之人挖出了各种各样的争议话题。有人讥笑公诉人和法官不懂技术,还有人为被告人基于技术优势的雄辩而鼓掌喝彩。单纯从舆论来看,此事的是非曲直,大有“越搅越混”的态势。
原告的辩解与律师的辩护,主要围绕着“我们只做技术平台,跟内容无关,技术平台无罪!”、“技术只具有工具意义,没有危害公共利益的社会属性。”不少网友也赞同这样的说法,还有人举例说:“凶犯如果用菜刀杀了人,制造菜刀的企业是不是也要定罪?”“腾迅公司开发了QQ和微信,他们肯定也知道会有人通过QQ聊天和微信做坏事,是不是腾迅公司都要为这样的犯罪而担责呢?”
表面看来,这些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仔细想来,这些“道理”也说不上很强硬。按照这样的说法,可以杀人的凶器太多了,一条围巾还可以把人勒死呢?那生产围巾的企业也要担责吗?这显然是借“菜刀不等于凶器”之说,对此案审理行为的讥讽。至于QQ聊天、微信甚至其它通讯方式也可能被用来犯罪,起码也和快播案有着程度的不同,因而不能简单类比。
众所周知,因为视频有着声像同步的巨大优势,所以用于传播正能量或用于健康趣味的传播来说,有着很强的生动性。而用于传播负能量或用于不健康情趣的传播来说,视频的危害也要大得多。那么,从监管的角度看,立法和司法的目光更多盯紧以视频为主要传播方式的技术平台,自然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像快播这样的技术平台,比起QQ聊天、微信或其它通讯方式,其法律与道德的风险系数,显然要大得多。
事实上,从快播的成长历程上看,人们也不难看到其法律与道德风险被不断释放的种种表现。曾有网友不解:快播QVOD为什么这么受欢迎?早有知情人一语道破天机:快播的播放格式比较多,所有影片格式几乎都可以播放,而且很多成人内容的资料链接,也可以很方便地获得。说白了,无非就是从网上看一些黄色视频比较方便。这其中,技术层面的“所有影片格式都可以播放”固然无罪,但是“很多成人内容的资料链接”又是从哪来的?互联网企业的赢利模式,基本就是靠吸引眼球,在地球人都知道网企“趣味拉低一寸,人气高涨一尺”的背景下,网友从快播中获得的成人资料链接,谁敢说不是快播公司自己提供的?因为他们太有这个动力了。退一步说,就算是网友上传的,快播公司也有把关不力之责,承担相应的责任,当然就不是“卖菜刀的不承担用菜刀杀人之责”那么简单了。
技术虽然是中性的,但是提供技术服务的人,却有可能因为自身的利益诉求,诱导用户如何使用技术。快播案的审理,其实很大程度上就是在辩析是否存在类似的诱导之责。同样是提供互联网技术服务,从负面影响的程度来看,快播比起其他同样存在瑕疵的网络服务公司,显然要严重的多,暂时没有追究其他公司的罪名,不等于可以放纵快播的相关责任人。
快播案审理,给人带来的一个最大反思,就是在互联网行业“疯长”的这些年,只重应用、管理乏力等问题日益尖锐。在行业建设过程中,围绕着资源开发、创意制作、道德法规等网络文化还远远没有建立起来。网企只关心让网民如何“上瘾”使用自己产品、不提供负作用“解药”的现象非常普遍。当公诉人指出,快播对避免用户点击淫秽视频虽采取了措施,但缓存服务器中仍查到了大量淫秽视频,如何解释这一问题?王欣表示,自己也觉得很奇怪。目前用的最多的,是关键字过滤和用户举报,但是关键字过滤效果有限,有的不良视频会绕开不良关键字,把名字改掉就可以通过了。当公诉人追问,快播既然无法在技术上有效监管不良信息,为何不人工逐一观看时,王欣回答,如果这样公司就开不下去了。
看到这一幕,此案的焦点,其实也就不言自明了:当网企的传播平台没有能力为不良信息把关时,其“开不下去”是否还值得可惜?让这样的企业死掉,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这有一个从全局看还是从局部看、从长远看还是从眼前看的角度问题,更有一个“量的飞跃之后,质的突破如何跟上”之战略规划问题。事关重大,亟需高层审时度势,尽快拿出相应的策略,并最终落实到法规上。只有实现了这一步,类似快播这样的案子,才不会惹出上述这么多的争议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