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评论] 县官“独大”源于监管缺位

2016-01-08 14:44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只要我张口,下面没有常委敢说话的。”县委书记滥用权力,极易扭曲地方政治生态。甘肃省华亭县原县委书记任增禄贪腐案,严查之下牵出该县129名官员,几乎重要部门“全覆盖”,当地干部评价他“一个人带坏了一个县”。(1月8日《中国青年报》)

县委书记一张口,底下常委不敢说话,这是多么怪的一种现象,久而久之,想不出问题都难。没有周围同事真挚的建议,没有不同声音的提醒,只会让一把手更加专权,甚至只手遮天。自身防火墙破损,私欲就会泛滥;权力一人独大,就敢于挑战纪律红线,没有人谏言,胆子会越来越大,行动会越来越偏离轨道而无法遏制,到最后只会把自己送进火坑而无法回头。

“谁敢管我、谁能管我”暴漏出权力的失控,失控背后又源于监管的缺位。作为同僚,常委们是接触书记最多的人群,如果经常谈谈心,提提意见,彼此都会对权力对自身问题有一定认识,会有意识地规范自身行为,而同僚们的无声,甚至藏着掖着,只会纵容书记的错误思想和行为。

而群众,实际上与县委书记有一定的距离,书记的个人行为也并不是被所有人知晓,在对县委书记监督上发挥的作用其实并不大。上级机关的监管是最有效的,但常常囿于时间空间的问题,并不能第一时间发觉,主动监管这环效果其实并不理想。

监管缺位有客观因素在里面,但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们畏权的心理,担心被“穿小鞋”、被“打压”,不敢提意见,更不想自找麻烦,认为“敢跟书记叫板,那不是自寻死路吗”,这其中是“老好人”思想在作祟,不仅表现出当事人的信仰缺失,也能够看出周围同事的政治思想不够坚定以及不负责任的态度,监管缺位致使权力过于集中,思想动机不纯,行为就容易失当。

因此说来,对一把手的监管还必须加强,找不足,补短板,发挥监管的真正效力,现如今相继出台的《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这三部条例准则,犹如三把利剑,直指党员干部作为,要把条例准则严起来,实起来,为新时期全面从严治党,从严治吏提供保障,进一步规范领导干部行为。

责任编辑:姜雪峰(QU0017)  作者:王兆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