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司马迁大梁采访史迹》

2015-12-28 20:01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司马迁大梁采访史迹》是1959年汤义方和郑慕康共同创作的一副画。众所周知,司马迁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所撰写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多年的历史。《司马迁大梁采访史迹》这幅图表现的就是司马迁为弄清战国时秦灭魏的具体情况,亲自到大梁考察和访问的情景。

亲自走访、摸清底数、掌握实情,深入实地调查研究,几经思考后再下笔成文。古人为今人树立了践行实事求是的好榜样。然而今天依然有这样的现象重复地发生着:对一个地区的某个领域没有深入地调研,靠坐在办公室里冥思苦想而突击出调研报告;有些决策因为缺少调查研究,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最终沦为纸上谈兵;还有的同志平时习惯于眼睛向上,听不进多方面的意见,难以脚踏实地地把实际情况琢磨好琢磨透……这些现象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讲到:“我们纪念陈云同志,就要学习他实事求是的精神。对实事求是,陈云同志践行了一生。”学习陈云同志实事求是的精神,就是要以“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思想方法指导我们的工作,就是要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通过“交换、比较、反复”取得实地调研的真实可靠的成果,就是要像“十月怀胎”一样调查研究,像“一朝分娩”一样进行决策。陈云同志认为,领导机关制定政策,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作调查研究工作,最后讨论作决定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就够了。我们为什么会作出可操作性不强的决策?我们的调研成果为什么不可信、不扎实?我们为什么坐着冥思苦想数日,却无法得到正确的结论、正确的决策?原因就在于我们没有掌握科学决策的方法,没有对客观实际作充足的调查研究!

《司马迁大梁采访史迹》图画中的司马迁为了调查真实情况,千里迢迢地亲自到大梁考察。党员干部也要像司马迁一样,在对重大问题进行决策前,在调研报告成文之前,一定要离开椅子、迈大步子、走出办公室,下到群众间,下到田间地头,下到矛盾问题蜗居之处。在认识问题的过程中善于听取不同意见、交换不同意见;在把脉情况、判断情况的过程中善于对多方的意见进行全方位的比较,使政策的决定过程更高效、更优化;在最终下结论之前,不要急于求成,要再反复地思考和斟酌一段时间,并且要把这种理论认识放进实践中反复地认识,把理论放进实践里再抽出来,再放进去抽出来,再放进去抽出来……在反反复复中提高决策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总书记强调:“能不能做到实事求是,是党和国家各项工作成败的关键。全党同志一定要把实事求是贯穿到各项工作中去,经常、广泛、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努力把真实情况掌握得更多一些、把客观规律认识得更透一些,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打下扎实的工作基础。”陈云同志虽出身贫寒,却将实事求是的精神践行了一生;司马迁为弄清战国时秦灭魏的具体情况,实事求是地考察大梁,撰写出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古学司马迁,今学陈云同志。在观一幅画中,也感悟一种精神的可贵。

责任编辑:倪恒虎(QU0012)  作者:丰台区 靳仔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