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评论] 落马官员“官本位”亟需心理干预

2015-12-23 15:11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不少职务犯刚入狱时还会有官本位思想。”阳江监狱监狱长黄跃群介绍,他们的自尊心很强,虽然犯罪入狱身份变了,但高人一等的优越感依然存在,喜欢其他罪犯称呼他们入狱前的头衔,渴望得到狱警的尊重和监狱领导的关照,希望能给他们面子。据阳江监狱六监区监区长杨建南回忆,对于向狱警报告时要蹲下的规定他们就很“不爽”。有一次,监狱对职务犯召开座谈会,一名曾是处级干部的职务犯当场就质问狱警:“为什么我们要蹲下?”(12月23日《广州日报》)

手握大权,呼风唤雨,前呼后拥,炙手可热,这是一些官员身居高位时真实写照。而高墙铁网,戒备森严,鲜有探望,无人问津却是官员落马后的情景。这巨大反差使官员在落马前后形成了鲜明对比,给落马官员心理上带来了难以言表的落差。大多落马官员难以走出先前的耀眼光环,仍把监狱当单位,沉迷于入狱前的头衔,渴望得到狱警尊重和监狱领导关照,希望能给面子……实际上,这是落马官员虚荣心作祟。

近年来,“官本位”思想一直是“四风”中一大顽疾。以官员意志为转移的利益特权是典型的不正之风,既败坏了干部队伍作风,也损害了党的形象,更害了自己。落马官员深处高墙仍不忘“官本位”,期待优越感,足以说明其中毒之深,受害之大。笔者认为,要想祛除落马官员“官本位”思想,就必须合理运用心理学知识,从思想入手,从根源治理,针对“毒细胞”“刮骨疗毒”,才能达到改造效果。

首次,要摒弃“角色效应”留下的阴影。现实生活中,人们以不同的社会角色参加活动,这种因角色不同而引起的心理或行为变化被称为“角色效应”。人的角色形成首先是建立在社会和他人对角色的期待上,这对官员的成长和角色发展都带来了许多消极影响。落马官员在落马前就已经出现了角色概念偏差,常常以“我是厅长”“我是处长”等头衔为炫耀,高高在上,久而久之,形成了固定思维定式,以致落马后会出现颠倒角色概念的关系,仍然保留狂妄自大、目中无人的畸形心态。因此,摒弃“角色效应”留下的阴影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运用“心理摆效应”消除思想偏差。人生不能总是高潮,生活也不可能永远如诗如画。作为落马官员,应该正确面对现实,配合管教积极改造,才能在生活场景发生较大转换时,避免心理上产生巨大的失落感和消极情绪。同时要加强理智对情绪的调控作用。在服刑改造期间,应该保持应有的冷静和清醒。而当自己转入情绪低谷时,要尽量避免不停地对比和回顾自己身居高位时的“激动画面”,隔绝有关刺激源,把注意力转移到能平和自己心境或振奋自己精神的现实处境中去,以优异的表现赢得奖励,争取减刑。

再其次,打破“棘轮效应”的禁锢。所谓“棘轮效应”,又称“制轮作用”,是指人的消费习惯形成之后有不可逆性,即易于向上调整,而难于向下调整。它是出于人的一种本性,人生而有欲,正如“饥而欲食,寒而欲暧”是人与生俱来的欲望一样。“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从个人角度来说,放纵欲望就是不计后果的糊涂消费,后果不堪设想。从官员角度来说,贪欲就是一大天敌,因为一己欲就千方百计寻求满足,其下场可悲。因此,应该以党性告诫自己,自觉修身养性,加以节制。

刮骨疗毒是将深入骨头的毒液用刀刮除,达到治疗的目的。而对官员“官本位”的刮骨疗毒则需要深入思想里每一个“毒细胞”,虽然根深蒂固,但只要方法对头,痛下决心,就一定能够用“民本位”这一良性细胞抑制住“官本位”“毒细胞”,“官本位”存活的概率就几乎为零。唯有如此,无论是落马官员,还是在位官员,就不会再受“毒细胞”侵蚀,风清气正的官场景象不再是想象。

责任编辑:向浩(QU0015)  作者:胡泰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