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理,守着四季如春的城市,在洱海边贩卖“苍山雪、洱海月”风景的客栈老板们,正迎来行业“寒冬”。11月下旬,网曝云南省物价局和大理市正在拟定新的洱海资源保护费(下简称“保护费”)征收方案。草案曝光后,客栈经营者纷纷吐槽。有经营者认为,客栈与洱海的污染源之间并无必然联系,如果强行实施,最后或导致大批小微企业客栈倒闭。(12月10日《北京青年报》)
一边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一边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云南大理在这块“跷跷板”前,掷下了“洱海资源保护费”重码。大理市政府和云南省物价局分别提出了占栈经营收入10%左右、2%左右的两套方案,收费悬殊相差五六倍。这两套方案何去何从,现暂无法定论,但“收费治污”是肯定的了。那么,在两个压力面前,“收费治污”的账应该怎么算?
首先,要算一算生态账。“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是最珍贵的资源。洱海被视为大理的母亲湖,地位举足轻重。也正是因为洱海的环境优势,才吸引了无数游客的视线。因此,保护洱海资源刻不容缓。根据“谁污染,谁付费,多污染,多付费”的原则,采取“收费治污”也无可厚非。
其次,要算一算民心账。“收费治污”该向谁收?如何收?政府不能“任性决策”,要收得明明白白,让缴费者心服口服。正如洱海客栈老板们所疑惑的,污染与客栈有多大关系?对此,政府应该把账算明白,治理洱海每年需投入的资金是多少?其中客栈应承担多少?以客栈的经营状况能否承受?从大理市政府和云南省物价局两套相差五六倍的方案来看,他们似乎并没有一本明白账。这样的收费,又如何能够赢得民众的理解,更别奢谈什么支持了。
第三,要算一算发展账。洱海的生态环境资源,也是大理旅游发展的亮点。得益于洱海旅游业的发展,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们才能更好地亲睹洱海美景。如果高额征收“保护费”,这些费用势必转嫁到游客身上,最后只能让游客“望而生却”。正如洱海一位客栈经营者所分析,按照大理市政府方案,会赶走大量中低端客栈,剩下一些高端客栈。最后大理最终变成一个纯商业度假的目的地,人文资源消失殆尽。难道,这是大理市政府所希望看到的局面?
大理市政府希望按照自己的方案,高额予以征收以“实现预征计划”,“挤压客栈利润”以合理配置资源。所以,他们否决了云南省物价局提出的“收费标准相对较低、民众相对容易接受”的方案。想来,大理市只是算着自己心里的那本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