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评] 屠呦呦为何三提“工作尚未完成”

2015-12-07 15:33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2015年10月5日,卡罗琳医学院宣布屠呦呦为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之一。这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从此之后,屠呦呦教授的一言一行都备受关注。2015年12月4日,屠呦呦教授赴瑞典领取诺贝尔奖的消息再次“刷屏”。

低调是屠呦呦教授获奖以来给人最深的感受,此次前往瑞典时选择普通通道的做法更是再次收获舆论褒奖。新闻报道很多,对屠呦呦教授这一行为的各种理解也很多,而她的学生王满元表示,外界对这条新闻反应有点“过”,“屠老师当时不会想这么多的,不会故意要怎样,她一生不爱麻烦人,当时估计就单纯地想着少给大家添麻烦,赶紧上飞机。”

12月6日,屠呦呦教授与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日本科学家大村智在卡罗林斯卡医学院举行新闻发布会,在此次与媒体的交流过程中,屠呦呦教授三次提到“自己工作尚未完成”。她说:“青蒿素一旦产生耐药性,就需要再花十年时间研究新药。我为这个药的前景感到担心。我希望关心疟疾的各位能够共同努力,延缓这种可能性的出现。”有记者用“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来形容屠呦呦此次发言所留下的印象。

其实,这何尝不是一种创新的提示。创新不仅仅代表完全的新的开始,它同时也是对一项工作持之以恒的关注和研究,并且不断为之付诸努力,使之达到自己所能的最优境界。屠呦呦教授对于青蒿素的不断关注和研究正说明了这一点。

青蒿素的研究成功并不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情,它还有更多的作用有待研发,也有耐药性的担忧,需要每一位有志于此的科研工作者,不断为此付诸科学的实践。前人已经给了我们巨人的肩膀,并且给我们指明了方向,我们为何不能走得更远一些。

科研研究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也会遭遇无数的失败。屠呦呦带领的团队经历了190次失败,才发现了青蒿素,在此过程中她“以身试药”,肝脏损坏。只有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真心投入自己的事业,也许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诸葛亮《诫子书》云:“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五十多岁时对于人生经验的总结,我们看到文字也许只是感觉有道理,然而结合屠呦呦教授一直以来的科研工作,真理与现实就很契合了。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不断浮躁的我们,理应向这位85岁的老人致敬、学习。(李泽杰)

责任编辑:池青(QU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