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北京市东城区小学“学院日”课程正式启动,15所学校率先试点。不久的将来,该区5万余名小学生将人手一张个性课表。此次,东城区推出547门小学“学院日”课程,涵盖了文艺、科技、体育健康、国际交流“四大学院”的235门课程,“蓝天工程”资源单位的54门课程,还有114门职业体验课和144门校本精品课程。
这些年,教育改革是关注度非常高的话题。特别是在大学毕业生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的背景下,改革的方向之一就是技能型教育。为此,除了高职院校继续坚持现有的办学模式外,一些本科院校也朝着技能型教育的方向转变。甚至有一些学校的硕士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也从学术型人才转向技能型人才。
既然社会需求和就业压力决定了学生除了学习书本知识之外,还要在其他方面有所涉猎,在升学考试压力较小的小学教育上,更应该多做探索,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学习教材内容。学生既要在学校根据教材内容学习,也要到校外接受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在开拓教育资源上有所作为,让素质教育有丰富多样的载体,让学生接受素质教育有实实在在的内容。
东城区推出547门小学“学院日”课程,涵盖“四大学院”、“蓝天工程”、职业体验课和校本精品课程,数量众多,种类丰富,学生可以选择的范围很大。从试点来看,试点学校每周会用半天时间上课,时间上是有保障的。根据东城区教委副主任尤娜的介绍,每名学生每学期选到的课程可能不止1门。每周有这么长时间学习,学习效果是可以期待的,并不是走形式。
今后,东城区小学的学生可以自行选择喜欢的课程,实现跨班、跨年级、跨校上课。这样的场景让人充满遐想。不过,公众可能还是会担心,学校会不会将“学院日”课程落实到位。为此,未来,“学院日”课程将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占比约为10%。既设置“学院日”课程,也进行考核,这才是真正的重视,也能真正取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