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北京市正式开始在初一年级实施“初中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大量有趣的科学实验预计将走进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学科,改进过去枯燥无味的科学类课程学习方式。
学生的主体性一直是课堂教学的热点问题,新课程理念中就要求,课堂教学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的开展,正是以生活、有趣的课程模式,将学生的主动性调动起来,提高他们的动手、交流和实践能力。
具体上,如何更好地让学生在科学课上自由对话,发出自己的声音?我认为,这体现在师生之间的自由对话上,体现在同学之间的自由交流上,甚至是学生走向课堂之外的对话上。也就是说,老师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舞台,给他们足够的思考空间,让他们在思想火花的碰撞中,在深入社会的实践里,寻找到学习的乐趣,领略到科学的奥妙,养成积极探索的求知精神。
基于这一点,更重要的是,老师们要不断提高对自己的要求,强化自身业务水平。开放性科学实践课打破了原有的备课模式、加强了学科间的联系,促进了学科教师的沟通协作,让老师们在设计教学中不仅要关注本学科知识资源的开发,而且更要思考如何联系其他学科、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其他学科。这是一种创新的尝试,也是对教师的一种挑战。
据了解,为了拓展学生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学会与陌生人交往,“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项目中特别规定10%的课程要从外面引入。这意味着,初一的孩子每个学期若要完成五个实验项目的话,那么,至少有一次必须到社会资源单位去完成。与现实资源的有效对接,显然能够促进孩子们的实践能力、社会交流能力。这也是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的“魅力”之一。
在这个项目的顶层设计中,科学实践,旨在促进孩子动手的热情和欲望,满足学生探究的诉求。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选择和爱好,无疑也是此次基础教育改革中的核心内容,根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