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应是每一个人适龄儿童都应该享有的权利,正常孩子,或身有残疾的。
近日,第十届京津沪渝四城区教育管理研讨会召开,北京市海淀区融合教育特色彰显,走在全国前列,现已覆盖区内140余所中小学,为有特殊需求的中小学配备了无障碍设施,建成77个资源教室,并配备专兼职资源教师,资源教室数量位居北京首位,适龄特需儿童入学率达100%。
“全面提升特殊教育品质,让每个特殊孩子都能享受适合的教育。”海淀区教育委员会主任陆云泉表示。学习才能有进步,身有残疾的孩子,同样需要学习。通过学习可以掌握知识,获取一技之长,为人生之路铺下一层基石。或者说,对于这些特殊的孩子而言,多接受教育是最重要的,学习好了,才有助于他们自理、自力,更好地融入社会,并实现自己的目标和梦想。
现在,有了政策的托举,这类孩子便能更好地享受到适合的教育。据了解,海淀区对有明确诊断证明的七类学生给予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康复训练的专业支持,将学习障碍、感统失调、多动症、心理问题、交往障碍、阿斯伯格综合征等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千余人纳入特殊教育对象服务范围,构建“巡回指导”制度,即特殊学校专业教师走进普通学校,通过筛查评估、指导康复训练、协助资源教室管理与运作、案例研究向融合教育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提供专业指导。
实际上,针对这类特殊孩子,海淀区早在2005年便开始了在全国率先开展“送教上门”的工作。让这些孩子可以在家学习,实现足不出户学习知识的愿望。
政策的贴心,人性化的设计,值得点赞,它让许许多多的特殊孩子看到了读书上学的希望。
现在,重要的是,将这种“融合教育”持续推进,扩展开来。同时,更多的地区和学校都应充分认识到,教育对于残疾儿童的重要意义,从而改变陈旧观念,积极主动地发展特殊教育。保证每一个适龄的残疾儿童都能接受正常的、合适的教育,圆他们的“上学梦”,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让他们更好地走入社会、融入社会。
特殊孩子入学,一个都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