堵住“跑风漏气”的“窟窿”

2015-12-02 19:15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河南省纪委24日通报3起干扰和不配合巡视巡察工作典型案件,焦作市住建局副局长薛生利、孟州市监察局副局长行凤珍、修武县城关镇党委委员许昭等部分党员干部因在巡视巡察工作中出现跑风漏气、干扰和不配合等问题受到纪律处分。

省委巡视组之所以在县信访局设立“省委巡视组接待窗口”就是为了给基层群众提供一个反映问题的渠道,而且省委巡视组也可以从群众反映的线索中了解当地情况,处理问题官员,是畅通民声的好举措。但是,却有一些官员在了解到举报信息后“跑风漏气”告知被举报人,阻碍巡视组工作。近日,河南省城关镇党委委员许昭就因“跑风漏气”受到处分,笔者认为“跑风漏气”官员受处分彰显了党纪的权威,让官员在纪律的威慑下“莫言”。

许昭在了解到有西关村村民反映该村党支部书记的问题后,擅自与该村党支部书记马某“通气”,导致马某劝说该村民要回了举报材料。试问,如果马某确实存在违纪甚至违法问题,许昭的“跑风漏气”岂不是帮助他躲避了党纪国法的处罚?他的行为又与“包庇罪”有何区别?如果马某对举报他的村民打击报复,又有谁能保护上访村民?

恐怕许昭在“漏气”时并没有想到这些问题,他可能只是因为工作中与马某有些交情,或者不愿看到所工作的乡镇出现“污点”才私自打了电话。但是,他打电话的行为看似事小,但是却可能引发“蝴蝶效应”,波及上访村民,而且这通电话也是他违纪的证据,是他纪律意识淡薄的证据。如果纪检干部随意“跑风漏气”,恐怕违纪人员就会想方设法销毁证据,阻碍纪检部门工作。

对于“跑风漏气”的官员就要严肃处理,让他们明白纪律的严肃性,同时震慑其他领导干部,使他们不敢再泄露消息,用纪律的权威把“窟窿”堵住,避免“漏气”的现象再发生。

责任编辑:向浩(QU0015)  作者:赵紫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