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我们能看到的一个现象是微信朋友圈被一些青少年犯罪的视频所刷屏,视频中大多是一些青少年学生,尤其是女生,对同学或者“仇人”进行撕扯衣服、殴打等等暴力行为,并将之过程录制成视频文件发布到网上。此种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是一个令人后怕的趋势,同样也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青少年犯罪简单来讲是指14—25岁年龄段的人所实施的依法应当受刑事处罚的行为,它以我国开始追究刑事责任的年龄14岁为起点。同样正是这个追究责任的起点给了一些少年犯罪的理由,即是只要自身不满14周岁,即使犯了罪也不会受到刑事处罚,更有青少年讲出:趁着这段时间“大干一场”;我还能“逃避”两年,等等诸如此类的无知话语,这里的“大干一场”不是指学习也不是指工作,而是说的犯罪行为。看到这里我们可能会先是笑了一下,笑的是他们的无知。但,深入思考一下这些话语,我们还能笑的出来吗,我想更多的应该是担忧,对这些孩子未来的担忧,对我们社会未来的担忧。这些孩子能知道国家刑罚的年龄界限,知道自己的行为不会受到严厉的刑法处罚,在这一点上我们能说他们不无知,然而他们的表现却也是完完全全的无知,因为他们是知法而犯法。造成青少年产生这种思想,与我国法律的“庇护”是分不开的。根据《刑法》的规定,不满14周岁为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不管实施何种危害社会行为,均不负刑事责任。而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只有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爆炸、投毒等罪的,才应当负刑事责任,而且还需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这个规定也就成了青少年犯罪的挡箭牌,这些青少年犯罪之后,除了对涉事人进行批评教育,涉事家长事后道歉之外,似乎很难有一个更为有效的处置方式。因此,面对严峻的现实问题,我们更应积极的思考解决方法来预防青少年的犯罪率。
一、减少压力,绽放活力。随着社会发展,竞争越来越残酷,许多家长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无论是学习的压力还是升学的压力,都让这些青少年“喘不过气”。加之思想不成熟、社会经验不足、文化程度有限,不能适当处理自身需求和社会限制的矛盾。一旦遇到事情,面对的压力往往要大于成年人,不能自我疏导,容易采用简单、冲动、暴力的方式解决,满足自己对物质的渴望、发泄一时的情绪,这也就引发了一件件少年犯罪行为。因此我们要尽可能的去减少青少年的压力,让他们能有一个健康、积极的生理和心理状态,绽放自身的青春活力。
二、加强法制教育,让青少年知法更守法。作为教育机构的学校,要更加重视起来学校的法制教育课程,可以定期的聘请法律专家进行青少年法律讲座,也可以在日常的课程中安排具体的针对性的法制教育课程并加以学习后的考核等,让青少年真正的知道法律的威严,以及守法的重要性,不要再为自己的行为找挡箭牌,更不要再存有一些侥幸的心理,做一个知法更守法的好学生。
三、完善法律体系,让青少年有所畏惧。青少年的犯罪不受罚说明了我国法律的不完善。司法机关要展现其严肃的一面,让青少年迷途者“知难而退”,就需要对于青少年的法律进行适当的修改,适当加入一些处罚条例等,使他们的失去“庇护”,不再有恃无恐的去走上犯罪的道路。
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花朵,成长中需要园丁们的精心呵护与修剪才能绽放灿烂的花蕊。我们要做到宽容而不纵容,对待青少年教育过程中,要做到“严中有礼不暴力、容中有严不妥协”。在此,我呼吁学校、家庭、司法部门等在内的社会各方面力量,要共同努力,关注青少年的成长,让他们成为真正的社会主义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