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成拉动消费新动力

2015-11-12 09:14 北京晨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双11”成拉动消费新动力

“双11”之所以年年红火,甚至派生“剁手党”,无非是这种营销某种程度上成全和顺应了一些民意。

今年的“双11”依旧火热,1分钟12秒内的交易额就冲破10亿,能规模不断增大,乃至成为全国上下的集体行为和谈资,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个行为接地气,顺应民意,因此很容易就成为了人们的自发行为。说到底,马云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对受众的充分理解和“武装到牙齿”的服务意识。

就在“双11”之前,虽然大江南北都开始降温,但“城市马拉松”赛事却在各地热火朝天地举行,仅11月8日一天,全国就举办了上海马拉松、北京鸟巢半程马拉松、武夷山马拉松等六项赛事,有近7.5万人开跑。当天3个医疗点共救治1123名病人,重症患者32人,转运患者1名到医院救治。

非但如此,随着马拉松举办的频繁和规模的不断增加,市民因为马拉松举办过程中生活受影响而抱怨的声音,也逐渐增多,这项有着百年历史的体育赛事,开始被诟病了。和“双11”的创立者对比,前者缺少经得起民意考验的服务意识。

其实,不独“双11”,我国民众的很多习俗都是被商家培养出来的,很多“纪念日”变成了“购物日”就是明证,商家眼光之所以锐利,说直白点,他们有利益驱使,必须找到商机,而商机是要建立在人性基础上的。从这个角度上说,好的商机一定是符合人性的,想要有市场,不仅要充分了解人性,而且还要充分服务于人性,网络购物显然是个成功的案例。

商家也是人,他们的高明之处就是用心,做到这一点并不太难,而且必须做到,包括很多与民生相关的政策制定,不符合人性,有背民生的政策,要么无疾而终要么名存实亡。马拉松运动之所以被传承和接受,因为可以提高人民体质,培养锻炼的意识,既然如此,就不一定非要规模浩大,参与众多者才可举办,与这种动静极大的赛事相比,距离缩短的“半马”,甚至是民众每天都可以自理的“小马”,不仅能体现运动的价值,也更符合民众的广泛需求。

真正的锻炼意识,体育精神,是可以贯穿在日常生活中的,而能让体育精神落实在细碎的生活中,才是对人性的充实。

之所以现在人们开始吐槽马拉松,因为闻到了马拉松中的商业营销气息,能让人感到的气息一定是不自然的,至少和人性没融合到一体,而“双11”之所以年年红火,甚至派生“剁手党”,无非是这种营销某种程度上成全和顺应了一些民意。

责任编辑:池青(QU0010)  作者:佟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