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评] 如何定义新时代的“好导师”

2015-11-10 15:55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11月10日《华西都市报》有这样一则新闻:为了解学生的生活状态、工作情况,和学生交流学习方法,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中国微金融与互联网金融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张晓玫,从2009年3月就主动开始约学生们单独吃午饭。学生们想吃什么,都可以提前给老师说。这一做法吸引了众多关注。

虽然张老师说为了吸引学生,给了学生们一个特权:让学生选吃饭的地方,她掏钱请学生们吃饭。但6年下来的700多顿“晓玫午餐”,学生们真正被吸引的肯定不是吃饭本身,而是吃饭过程中与老师的交流。在交流之后,他们可能会获得他们认为有意义的东西,这些东西可能是课堂知识的延伸升华、也可能是处于大学成长阶段人生观的确认,甚至可能只是一次心理的宽慰……

张老师自己每年带近10个研究生,但除了上课,她却很少能见到自己的学生。因此,她想到了“强制”约饭来了解学生的方法。其实,研究生群体在一定程度上说是介于学生和社会人之间的角色存在,他们已经具备成人的判断意识,但是又相应的缺少一些社会阅历。在学校管理上,研究生也具有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张老师的这种做法一定程度上承担了导师兼家长的责任,让自己的学生不仅在学术上日有进益,更在人生的道路上有良师益友。

韩愈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新时代的老师不仅须教会学生课本的知识,更应该教给他们在将来的漫长人生道路上解惑释疑的思维方式。(李泽杰)

责任编辑:向浩(QU0015)  作者:李泽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