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由俭,败由奢。俭,德之共也,奢,恶之大也。宋朝史学家司马光,以深遂的政治眼光,洞察真理,写给儿子一篇训诫文——《训俭示康》。文章深入浅出、旁征博引,开门见山:“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道出其父亲司马池任州县官和天章阁待制时的廉洁清贫。传家无别法非耕即读,裕后有良图惟勤与俭。家训无不严,家风代代传。训诫文在当时所蕴藏的巨大进步意义,及司马光言传身教的正面作用,无疑激发司马康的勤奋干事,历时多年协助校定完成编年体通史巨著《资治通鉴》。
《道德经》讲:“治大国若烹小鲜。”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有家训,班有班训,校有校训。中国的创业家是实实在在干出来的。当今,实干兴邦是中国梦的根本保障。勤政廉政,国家才能昌盛。反腐倡廉,犹如训诫文,铭刻在实干的丰碑上。在历史的雄关漫道中,在多少次彷徨、坎坷和辛酸交织的圆梦路上,中华儿女毅然地传承了“俭”的传统美德。
俭由心生,因俭生廉,因俭生严,因俭生勤,然后能以廉修身,以严促实,以勤立志。节俭是各种好品德的共有特点,有德者皆由俭来。实干精神必须根植于俭与廉的家风党风,才能久久为功。以俭持家是人们对待物质生活的积极态度,直接关系家族延续和文化传承。治理国家亦如此。
以俭养廉,是“实干”之根基。司马光在训诫文中提到:“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少贪欲,就不受外物所牵制,从而走正直的路,办事才公正。公正是社会的价值取向,其彰显增强三个自信,推动模范先锋的涌现,是实干的沃土。劳动人民大多是勤俭出身的,“一抓准”“一口清”“一团火”服务的张秉贵,换来万户净的时传祥,科学家邓稼先等都出自平凡的家庭却干出不凡的事业。诸葛亮54岁写给8岁儿子《诫子书》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在,人要有明确的志向,必先俭以养德,静以修身。非志无以成学。抓好党风廉政建设;狠刹四风;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对腐败;建立健全廉政风险防控制度;改进作风常态化……一切深谋远虑的纲领性政策,都是为实现中国梦夯实基础,打下“实干”的根基。
以严促实,是“实干”之经纬。总书记在关于推进作风建设的讲话中,提出“三严三实”: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严”在“实”字的前面。严:就是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慎独慎微、勤于自省;自觉抵制歪风邪气;不搞特权,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实:就是要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勇于担当;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严”是手中戒尺,尺度要多精确有多精确;“严”是头上的紧箍咒,要多紧有多紧。干部只有“向内”对自己进行严格的要求,“向外”才能辐射出实干的光芒,谋事实、创业实、做人实。保持力度,善作善成,以严促实,乃“实干”之经纬。
以勤立志,是“实干”之引擎。纵观历史,汉字,是不依存于外族文字而独立诞生的文字体系。但凡是文字体系独立诞生的民族,都有着浩瀚的勤奋与自强史。《尚书·周书》中记载,历史上周成王灭淮夷,回到王都丰邑,同大臣一起总结周王朝成就大业的经验,他教训他的官君子:“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有伟大的功业必先有伟大的志向,完成伟大的功业在于辛勤不懈地工作。以勤立志,勤是一种习惯,有助于志向有计划有步骤地成熟和强大,转化为引擎为实干提供不竭的动力。
人若懒,思想先懒,对事情懒于思考,干事就自然只停留在形式的浮面,无法探索到实质;然后手脚懒,懒得动手记动手做,懒得走访入户深入调研;最后变成心懒,懒得去关心去回顾,这是最可怕的。由勤入惰易,由惰入勤难。兴邦之实干,是勤的日积月累。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古往今来必成于实。要用实实在在的干劲,一点一点地拉近与群众的距离。作风建设没有完成时,“实干”没有完成时。“衣取蔽寒,食取充腹,心独以俭素为美,”以此精神求“实干”之效,本固邦宁。(丰台区 靳仔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