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评论需要追求更快更高更强

2015-10-21 16:22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提要:互联网已经成为各种思想文化交汇和意识形态较量的重要平台。主流新闻网站必须做好本职工作,努力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引导,网络评论是其中的主力军。网评就必须要领先,领先才可以占领,占领才便于引导,必须追求更快更高更强。

网评的时效,可以更快

这里说的时效,可以从内容和传播渠道两个方面来理解。

网络评论具有天然的时效性。网评编辑可以根据新闻的动态发生(网络已经成为大部分新闻的第一来源和第一信源),随时确定选题,及时约稿,审稿流程当然与报纸一样严谨,然后随时把网评上网。

从2013年11月以来,千龙网评开始实行动态发稿机制,从效果看,转载率大幅上升;而且,千龙网评当天的评论选题,有五成与第二天各早报的社论或者评论选题一样,有时观点也有雷同,只不过表述方式不一样。比如2月11日上午,湖南冷水江公务员工资被公开的新闻成为网络热点,千龙网评第一时间组织了四条评论、四个观点来看待这个事情。2月12日,这一新闻的评论,又成为《新京报》《南方都市报》《中国青年报》的社论题材,国内还有别的报纸也刊发此事的评论题材,从观点本身看,有家报纸评论与千龙网评2月11日的观点基本类似,只不过在表达方式上有所区别。

从传播渠道来说,网评上网之后,马上可以利用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方式向用户推送,快速抵达,在众声喧哗之际,主流新闻网站的网评先声夺人地在某个热点事件上发声,用主流声音占住阵地。

2013年11月27日,千龙网评刊发临时工离开执法队伍的评论,并通过千龙网法人微博发布。11月28日,央视财经频道“第一时间”栏目,就在节目中播出通过千龙网法人微博刊发的这条评论,当时一共选用两条评论,另一条来自《新京报》的评论版。

从评论选题来说,网评更占优势。传统媒体评论选题的一个参照标准就是来自网络,他们通常会看看微博热议什么新闻或者话题,哪个新闻的跟帖特别多。对于网友来说,他们看到新闻就会发微博、跟帖,这本质上也属于评论的范畴,但网友的声音,不全都是理性,可能有片面的地方,这时就更需要专业的网评及时登场亮相。要用理性和客观性来引导舆论,给网民提供看待某个新闻或者问题的合理或者常识性的观点和角度。

网评的水准,可以更高

网评的水准取决于作者的水准。从业余作者来说,比较一下传统媒体的投稿邮箱和千龙网的投稿邮箱,投稿的基本都是同一拨业余作者,共同特征是:分布在全国各地,职业类别广泛,有点闲暇时间,喜欢写点评论,顺便赚点稿费。这些业余作者里面,水平也有高低之分。

千龙网评要求独家性,投给千龙网的稿件,如果被选用了,24个小时后才可以发给其他网络和报纸。有时,千龙网评上网后,第二天或者第三天,同一篇评论在报纸上又刊登出来了。

3月25日,教育部要求进一步增加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规模,我们第一时间刊发评论。3月26日,作者把稿子投给另一家新闻网站,选用了。3月27日,这条稿子又出现在昆明的一家都市报上,作者利益“实现了最大化”。

针对业余作者,千龙网评精挑细选,发现其中的优秀作者,单独约稿,稿费从优。有潜质的作者,重点培养,沟通业务,促使其尽快提高。把业余作者的源头给把握好,珍惜业余作者的写作热情,这样才会有更多的业余作者信任你。

千龙网评专门建立了一个作者群,现在有1000多人,里面有很多人的名字经常可以在全国的报纸上看到。很多作者都觉得千龙网评这个平台比较好,业务氛围浓。群里实行实名制,大家可以针对某些稿件的优劣高下进行讨论,某些人在千龙网评之外发了稿件,也愿意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成功经验。

千龙网评也在打造自己的专家队伍。有个网评品种就叫做采访型评论,因为有时专家比较忙,没有时间单独写评论。我们就用采访的方式,最终呈现的或者是口述体或者是一问一答。比如针对转基因的疑问,相关专家的任何表述,其实就是一篇最权威的评论。

北京是文化中心,高校多,研究机构多,我们尽量安排编辑多收集各种研讨会的信息,多派人参加,先把专家资源库建立起来,然后在遇到合适评论选题时,就能找到最合适的专家来谈某个问题。

网评的效果,可以更强

网评在表现力方面,确实可以做到更强,可以把网络的多媒体特性发挥到极致。

一篇网评出来后,在相关页面上可以配相关新闻的视频,可以配写作者的音频,可以配电视评论员的视频,可以配音乐。

国内大部分报纸的评论版,版式基本雷同。而翻看国外报纸的评论版,在专栏部分,都会刊登作者头像,报纸网站的评论频道基本上每篇评论都有图片,如果没有图片,也会配一个作者头像,图片多已经成为趋势,这也符合网友的阅读习惯。

如果说,中国的作者还不习惯于抛头露面,那还可以利用音频,对于那些比较火的网评作者,针对某个话题的评论,自己可以用手机录一段话,就是这个评论最精练的地方,然后就在这篇文字评论的后面,配上这段音频,肯定会吸引网友。有的报纸在做各种盘点时,会把一些好的言论冠以“好声音”的形式刊登,但那还只是文字,有点干巴巴的,如果这些“好声音”真的是以声音的形式来体现,是不是会更动听呢?

还可以借鉴最新最优秀节目的成功经验。比如“中国好声音”,这个节目的机位比较多,国内的综艺节目,很少听说过用到超过10台以上机位的,“中国好声音”每场录制用到26个机位。机位转换到网评领域,可以用角度或者观点来形容。同一个事件,可以有多角度的评论,在同一个新闻题材的评论上,尽可能给网友提供更多角度,就好像单篇评论,是平视这个新闻,或者说,只能从一个侧面来评价这个新闻。

而同时在一个页面上提供多篇角度不同的评论,可以让网友站在一个高点上,俯视这个新闻,网评就呈立体化。现在能尝试的就是在评论中嵌套图片、漫画和音频,毕竟全媒体评论需要的支持力量比较多,需要音频、视频、带宽、发布系统,但这确实是一个方向。

只有网评紧密地与网络媒体特色特性充分结合,在网络舆论场上力争做到更快更高更强,才能更好地加大网上正面宣传力度,弘扬主旋律,打好主动仗,掌握话语权,传播正能量,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责任编辑:向浩(QU0015)  作者:林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