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来临,一年一度的“玉林狗肉节”也开始了。与往年闹得沸沸扬扬、人仰马翻的情形不同的是,今年的狗肉节没有张灯结彩,没有敲锣打鼓,没有鲜花,也没有掌声,同时,也少了动物保护主义者与民间习俗捍卫者之间的“大打出手”,而是以一种平静的方式开幕。但是,这并非意味着关于“狗肉节”的争议已经终止。各方争议依然在继续,甚至,还出现了各种缺乏理性、僭越文明底线的语言暴力现象。
玉林狗肉节,一直是动物保护主义者,尤其是爱狗人士心中挥之不去的“阴霾”。在心理传统上,人们从内心深处对狗具有亲近感,与狗先天性相处融洽,把它们当朋友,即使不喜欢狗,也至少不会出现像对毒虫猛兽那般的排斥。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抵制“狗肉节”这种民众情绪,也是每个爱狗人士情感酝酿的集合,或者说,这是“狗粉”们坚决反对和抵制“狗肉节”的情感依据。从某个角度看,这也谙合了现代社会的文明诉求。
然而,“狗肉粉”们却不这样认为,“我吃狗肉关你哪门子事”,所谓“法无禁止即可为”,吃狗肉不仅不违法,道德上也没有说不许,为什么不保护牛不保护猪却只保护狗呢?因此,他们认为吃狗肉是民俗、是饮食习惯,无关乎文明,反对者是无理取闹、是妄加干涉。
表面上看,双方各执一词,似乎都占理。抵制也好,据理力争也罢,都是为了在这场争议中压倒另一方。然而,吃狗肉到底是民俗还是陋习,文明与否,狗肉节究竟该不该取消,依然没有个确切的说法,我们也不好妄加评判。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吃不吃”的问题,但实际上,争议的背后却是民间习俗与动物保护之间的矛盾,是传统饮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冲突。
文明是什么?孔子说是“仁”,老子说是“道”,柏拉图说是“博爱”,放到“狗肉节”上,我认为文明是“尊重”,是“理解”,是感性与理性的“交融体”。相互包容不搞敌对,争辩但不“厮杀”,每个人都有自由表达的权力,但要避免无理性的行为冲突。
今年的玉林“狗肉节”相比往年,也确实进步、文明了不少。狗贩当街杀狗、虐狗的行为难以见到了,爱狗人士围攻殴打食客、骚扰威胁商家的行为也大幅减少了。原因我们也知道,近年来关于抵制“狗肉节”的呼声不断增大,尤其是在去年,争论一度沸腾,达到高峰;一面是舆论的声讨,一面是民间习俗的传承,此情此景下,玉林当地相关部门今年特地加强了街头防控,如是,才有了“文明”一说。
当然,进步是值得点赞的,文明也是我们共同的追求,但关于“狗肉节”的真正文明还远未达到,因为争论一直存在。因此,无论是“狗粉”还是“狗肉粉”,双方在争辩、博弈的过程中,都应把持最基本的道德底线,相互尊重。虽然,从情感的角度来看,杀狗确实有些残忍,但从自然界食物链的角度来看,又是说得通的;从法律的角度来看,狗不属于特殊保护动物,这点上狗与猪与羊并无区别。对此,爱狗者不能自认为占据道德神坛,只按自身情感法则行事,便对他人妄加指责,以“更文明”的姿态干着不文明的事。同时,“狗肉粉”们在享受舌尖美味时,也应理解“狗粉”们的心情,不要继续激化矛盾,不要越过文明底线。
此外,不容忽视的是,对于狗贩,在大街上虐狗、杀狗的行为应严格杜绝,“不买就夹死它、不买就戳死它”的叫嚣也应停止。因为,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度不文明的行为。文明社会需要文明人,需要文明的行为。佛经有云,杀生是大戒。即使现实中杀狗无罪,但也不要故意给人带来这种触目惊心的感觉。要在尽量保护动物的大前提下,建立合理的宰杀方式。还有,狗的来源也要正规,不能干着“偷鸡摸狗”等不文明的事儿。
总而言之,围绕“狗肉节”的争议甚至冲突,本身就是人类文明进化过程中的一个涟漪。吃与不吃,不是关键,也无法判断对与错。从根本上,它与文明有关。随着人们文明素养的整体提升,吃与不吃过程中的不文明现象必然减少,对人、对动物的尊重必然增加,随之相关的争议和冲突也就必然淡化。在美食文化盛行的当下,我们可以做“知食分子”,但更要做“知识分子”,做文明的践行者、引跑者,让文明健康成为我们的生活坐标。